中新社香港7月17日電 題:白先勇敬重父親 痴心牡丹情緣
  作者 楊曉霞
  今年是香港書展25周年,作家白先勇在其新書中再次講述了他生命中的愛,一是對父親的愛,一是對藝術的愛。“父親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而讓更多人認識昆曲藝術則是我的文化使命。”
  還原“二二八” 敬重父親
  1952年,白先勇遷居臺灣。回憶起來,他表述當時有很多臺灣人見到他都特意提及父親白崇禧,感恩他當時的善念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當年15歲的白先勇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少年,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其父親過世時,登門弔唁的人很多都是白先勇“不認識”、“沒見過”的陌生人。“我也覺得很奇怪,那些人來了後都留言說感謝救命之恩。”
  新書取名“止痛療傷”,白先勇書展的新書發佈會上解釋,是為了還原歷史、填補空白,讓人們瞭解真相,最終走出傷痛。在臺灣,至今還有很多衝突是由這個歷史根結引起。“不解開就走不出來,沒有什麼比真相更能讓他們的傷口愈合。”
  在新書撰寫前,白先勇一直努力收集其父親宣慰臺灣時的相關函電、廣播、演講、文告資料,也採訪了“二二八事件”幸存者。幸存者之一蕭錦文,如今已89歲高齡,提起往事,他不禁老淚縱橫,直言當年被押赴刑場槍決路上,因白先勇父親一道特赦令而逃過一劫。“是你父親讓我多活了66年。”
  藉此契機,白先勇再一次對父親肅然起敬,從內心深處肯定他的善良與偉大。“要是換另一個人去安撫臺灣,這些幸存者可能就是不同的命運。”
  深愛昆曲打造年輕版牡丹亭
  與昆曲的結緣始於上海,白先勇10歲時在上海觀看了梅蘭芳的“游園驚夢”演出,剛好就看到“牡丹亭”這一折戲,印象深刻。“當時盛況空前,一張票炒到了一條黃金的價格。”
  昆曲在明清時曾是國劇,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式微。而年少時留下的昆曲情結一直讓白先勇無法放下。“昆曲是了不得的民族藝術成就,我要讓它重新回到舞臺。”
  過去10年,白先勇一直致力於讓昆曲年輕化,塑造青春版牡丹亭。他帶領一幫青年昆曲演員走遍全世界,演出高達230場,場場爆滿,尤其是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表演時,高達200美金的套票全部售罄,演出謝幕時外國觀眾高聲歡呼、掌聲不斷。“他們都看獃了,不知道原來在京劇前幾百年還有這麼驚艶的藝術存在。”
  演出的成功在當地引起了轟動,美國加州大學第二年就在伯克萊分校開通昆曲課,這讓始料不及的白先勇感到無比興奮。“哎呀,沒想到一場演出就有這樣的效果,我在國內到處跑、到處講,同胞們都沒有這種反應,人家一次就被昆曲的魅力收服了。”
  講到這裡,“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都寫在了白先勇的臉上。“可我還是會繼續努力,直到讓同胞們相信為止,我就是昆曲的傳教士。”
  而逾百場演出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為了讓年輕一代領略到中華傳統藝術的風采,白先勇除了培養眾多青年昆曲演員,還為學生免費演出,先後投入了逾3000萬人民幣。為創造舞臺效果,200多套精美的舞臺服裝都是白先勇邀請蘇繡老師傅一針一線做出來,仔細到衣服上的每一朵梅花都要重疊有致,盡善盡美。
  “那時我陪著一幫演員在沒有窗戶的教室里練功,2月風啊,灌得我整個人都僵了。”但那段每天吃大包子,長達10個小時陪練,沒有冷氣供暖的時光,在白先勇眼裡看來是值得的。“我要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昆曲的美,把它傳承下去。”(完)  (原標題:通訊:白先勇敬重父親 痴心牡丹情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g62qgba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