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純 河北 公務員
  1月20日,剛放寒假的安徽望江縣9歲男孩小林聽說父母不回家過年,情緒很低落,晚飯後幾小時被髮現自縊身亡於廁所橫梁上。
  9歲稚童,正宜在父母跟前繞膝弄嬌,卻是連過年也見不上父母一面,其內心的被忽略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傷害可想而知。雖然該悲劇事件的原因並未最終定論,但網民們已紛紛將其歸為農村留守兒童共性心理問題的又一次極致表現。有的為逝者哀痛,有的指責其父母,更多的則是在反思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誘因。
  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巨大,目前已超過6000萬。諸多的研究調查表明,“留守”不僅意味著幸福缺失、成長受限,往往還意味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譬如自閉孤僻、逆反衝動、迷茫偏激等。曾有專家估算,留守兒童中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心理問題者,將近八成。
  當然,這種心理傷害絕大多數並沒有造成特別明顯的後果,但童年時的這種不盡愉快的經歷究竟會對其人生有多大的潛在影響,以及這樣的人群會對中國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是誰也說不清楚的。
  有論者稱,農村留守兒童其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是被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所裹挾而被迫“拋棄”他們的。“發展的孤兒”這一概念也許有些言重了,但歸因卻是準確的。另外,有父母卻經常不能生活在一起,在有些敏感的孩子那裡,這種情形造成的傷害甚至可能比真正的孤兒更嚴重,因為他們會比孤兒更多抱怨或不解。
  總之,所謂“留守”基本上可被視為一種程度不同的傷害。然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可以以連續幾代農村兒童的受傷害為代價嗎?理論上的正確答案,顯然是“不可以”。儘力使兒童受到更多照顧,儘力避免一切可能的傷害,是社會和家庭共同的責任,是現代文明的要義之一。
  遺憾的是,在不斷的警告聲中,當下的中國社會,農村留守兒童卻是越來越多,相應的諸多問題也難見解決跡象。應該說,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必然,但同樣不能否認,亦是由於相關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弊端。“留守兒童”問題,歸根結底是中國社會發展質量的“衡量器”。  (原標題:留守兒童問題衡量社會發展質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g62qgbap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